4月25日下午,苏州城市学院与吴中区人民政府越溪街道办事处共建社区教育学院签约仪式在校综合楼三楼大会议室隆重举行。校党委常委、副校长黄涧秋,越溪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厉艺,吴中区教育局职业教育与社会教育科科长刘继端等领导出席活动,校地共同签署合作协议并为“城溪”社区教育学院揭牌,标志着校地协同推动社区教育发展迈入新阶段。
立足时代使命,共绘教育新蓝图
黄涧秋副校长在致辞中强调,社区教育是构建全民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抓手。他结合《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要求指出,此次合作是落实“建设学习型城市”战略的务实举措。苏州城市学院将依托应用型办学优势,围绕银龄学习、青少年成长、职业技能培训、文化传承、数智平台建设等领域,打造“全年龄段、多层次”的终身学习平台。未来学院将重点探索“教育+产业”融合模式,联动吴中区机器人产业园、生物医药产业园等平台,形成“技能提升-职业发展”全链条服务体系,助力越溪街道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副中心。
深化校地协同,创新教育新模式
厉艺主任表示,在街道的积极组织下,辖区内的各个社区既是社区教育的服务对象,也是社区教育的积极参与者与推动者。此次教育模式的创新将深度融合高校资源与社区场景,重点在文化传承与创新、服务产业发展、促进再就业、协同基层治理等领域发力。通过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定制社区居民需求的课程体系;通过文化传承与基层治理创新,打造本土文化IP;通过推动教育数字化,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终身学习平台。厉主任承诺街道、各社区(村)将为合作提供全方位支持,期望通过校地合作促进区域高质量发展。
权威专家把脉,探索发展新路径
签约仪式后,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吴遵民教授作专题讲座。他结合30余年研究成果,提出社区教育应构建“政府主导、高校支撑、社会参与”的共建机制,强调要建立动态需求反馈系统,推动教育资源精准对接居民生活场景。吴教授建议通过构建虚实融合的学习空间,将苏州2500多年的历史文化积淀与现代工业文明融入系列课程中,从居民的根本需求出发以“教”“育”人,促进基层治理创新发展,为长三角区域终身学习体系建设提供样本。
据悉,新成立的社区教育学院已制定年度行动计划,将组建校地联合工作专班,实施“双向师资互聘”机制,首批拟开设低空经济、智慧康养、船拳文化等12门课程。作为苏州市首个校地共建的数字化社区教育平台,该学院将着力打造“15分钟学习圈”,预计年内覆盖越溪街道12个社区(村)。此次合作既是苏州城市学院“扎根地方、服务社会”办学理念的生动实践,也是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社区教育模式的创新范例。
新闻来源:继续教育学院 图:宋奕霏 文:王嘉慧 审核:沙巨山